淮北市探索“四赋四转”工作法 破解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难题
淮北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作出的“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重要指示精神,针对传统制造企业“缺数据、缺方案、缺技术、缺支持”导致“不能转、不敢转、不会转、不愿转”等难点问题,积极探索“四赋四转”工作法,加快推进企业数据上“云”、设备加“芯”、生产换“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截至目前,完成工业互联网和数字化转型项目291个,为企兑现资金8258.9万元,12家企业获评国家、省级数字化典型示范项目,28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2023年数字化改造进度居全省第5位。
一、数据赋能,让企业能转
一是加强网络体系建设。连续3年部署开展工业园区通信基础设施提升专项行动,定期召开5G网络建设现场办公会,加快推进企业内网IP化、扁平化、柔性化技术改造,园区固移融合“双千兆”虚拟专网建成运营。累计培育打造5G全连接工厂7个,建成5G基站3356个,提前实现全市城区、6个省级工业园区5G全覆盖。二是加强数据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3221”行动,出台《大数据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建立工业互联网数据资源合作共享机制,三大运营商工业互联网创新服务中心投入运营。建成数据中心IDC机房6处,云计算能力达7.79万核,云计算资源池与IDC机房均通过信息安全三级等保测评,数据采集、汇聚、应用实现“一网集成”。三是加强平台体系建设。聚焦“五群十链”重点企业,着力搭建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淮北矿业行业级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个,淮海实业、恒源煤电、华孚时尚、安徽矿机、合众机械、英科医疗、理士电池企业级平台7个,临涣化工园区入选区域特色平台,濉溪经开区获评“一区一业一样板”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
二、方案赋效,让企业敢转
一是“数字诊断”为企业把脉问诊。抢抓大规模设备更新战略机遇,构建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图谱和项目库,招引中国信通院和羚羊平台等机构,通过政府采购模式为企业提供免费诊断服务,建立诊断档案池并实施“一企一档”跟踪管理。累计诊断重点规上工业企业130家,英科医科、瑞柏新材料等200多家企业实现生产控制、仓储物流、能耗管理等环节数字化转型。二是“资源入池”为企业靶向服务。面向全国建立市工业互联网服务商资源池,优选海尔卡奥斯、徐工汉云、讯飞智能等30家服务商,精准对接行业共性和企业个性需求,举办软件服务、两化融合贯标、网络安全和智能制造等各类活动25场,参与企业1972家次,628家企业领取软件服务包消费券并购买使用,完成率105.2%,居全省第4位。三是“上云用数”为企业降本增效。落实《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深入实施“皖企登云”行动,通过数据分析、挖掘、建模推动企业“上云升级”,全市“上云上平台”工业企业超1600家,84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贯标管理体系认证。比如,安徽省矿业机电装备有限公司集成建设“PLM(智能辅助系统)、ERP(企业资源管理)、MES(生产执行管控)”三类系统,实现减少用工90人,产能提高33%以上。项目入选国家工信部2023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典范、工信部“绽放杯”5G应用大赛全国三等奖、“长三角企业数字化创新标杆案例TOP20”、“安徽省5G+工业互联网十大创新应用”。
三、技术赋智,让企业会转
一是突出“链主企业”引领。聚焦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等重点产业及市“十大产业链”链主企业,制定税收补贴和专利奖励等政策,支持建立产业上下游供应链采购、生产制造、产品服务等协同机制,组建链上企业利益共享联合体,以“链主企业”带动产业链“链式转型”。截至2023年底,全市数十家链主企业带动365家链上企业通过省级数字化转型测评,完成率达156.8%,居全省第3位。二是注重“标杆企业”示范。全力推进化工、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重点企业数字化改造,引导淮北矿业、曦强乳业、华孚时尚等标杆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设备投资,支持碳鑫科技打造“灯塔工厂”,推动国晟新能源、翌光科技、国轩象铝等企业树立智能化新标杆。共培育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40个,5G典型应用场景18个,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11个,安徽华润金蟾药业打造的“制造精准追溯场景应用”获评2022年度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三是扩大“中小企业”覆盖。落实《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按照“应改尽改”“愿改尽改”原则,以推广“小、快、轻、准”数字化解决方案和产品为主,推动近600家工业企业应用相关管理软件,165家“专精特新”企业实现数字化应用全覆盖。安徽曦强乳业应用全链路乳品管理平台项目获“中国数字化突破实践奖”,作为中小企业优秀解决方案在全省推广。
四、要素赋力,让企业愿转
一是强化政策保障。出台《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深化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完善高端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等细分领域《数字化转型指南》,出台智能化制造、企业上云上平台、区域数字化转型等10项重点领域支持政策。建立政策宣传引导机制,举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大会,近2000人次参与专题培训和需求对接会,有效构建“市级政策+市高新区+县(区)1+5”政策体系。二是强化金融保障。扎实开展“十行千亿万企”3.0版中小微企业融资行动,成立市、县(区)数字化产业基金,出台内网改造、数字化诊断等6条“真金白银”支持举措,推广“信用贷”“技术改造贷”“专精特新贷”等金融产品,围绕融资、原材料供应、对标诊断等举办对接活动18场,达成金融对接17.6亿元。累计兑现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等奖补资金1.3亿元,获省支持资金3106.9万元,居全省第6、皖北第2位。三是强化人才保障。将数字化高层次人才纳入“相城人才计划”暨紧缺急需人才引进目录,开展“电子信息产业合肥行”、“智能制造产业链徐州行”、“纺织服装产业链宁波行”等活动,累计招引数字化相关人才近1200人。深化校企合作,依托淮北师范大学、淮北理工学院、淮北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鼓励企业申报建设人才培养工作站,支持技能人才参加国家级赛事“以赛代训”,累计培养数字化人才1500多人。四是强化机制保障。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列为“一把手”工程,成立市长任组长的工作专班,建立市委常委联系110家重点工业企业服务机制,实现市、县(区)分级包保企业全覆盖。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推动数字化转型发展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范畴,月度跟踪、季度通报、年度考核,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