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协淮北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021号提案《关于推动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建议》的答复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发布时间:2023-07-27 10:56 字号:

尊敬的政协委员:

您好!您在市政协第十一届第二次会议市人大十七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第0021号提案《关于推动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建议》收悉,非常感谢您对我市两业融合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您在建议中指出,生产性服务业贯穿于制造业的整个产业链环节,为制造业生产流程优化、技术革新和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我市两业融合进程中仍存在:制造业竞争力不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慢、招商引智力度不够、企业分布较为分散等薄弱环节;针对这些短板,您提出了:把握发展重点、扩大招引力度、强化数字赋能、补齐人才短板等建议,对提升我市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水平,推进两业融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经会同发改、人社等部门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生产性服务业基本情况

2022年,全市规上(限上)生产性服务业165家。从行业看,批发与贸易经纪代理服务企业99家,占全市规上(限上)生产性服务业的60%;货物运输、通用航空生产、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企业19家,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企业16家,人力资源管理与职业教育培训服务企业15家,分别占全市规上(限上)生产性服务业的11.5%、9.7%和9.1%。

重点跟踪的55家生产性服务业重点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8.2%,增速比全市平均高29.5个百分点。其中货物运输、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与职业教育培训服务,商务服务分别增长81.9%、33.9%和26%。

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成效

(一)数字经济态势良好。2022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企业74家,实现营业收入58.9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数字产品制造业增长较快,实现营业收入33.4亿元,比上年增长18%,快于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4.7个百分点,占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比重为56.7%,对全市增长贡献为73.7%。数字技术应用业稳步增长,实现营业收入16亿元,增长10.4%,增速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占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比重为27.2%,拉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长2.9个百分点。

(二)软件服务发展迅速。2022年,28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873.85万元,同比增长36.97%。6家企业通过安徽省首版次软件认定,13个项目入选2022-2023年安徽省首版次软件研制需求清单。

(三)科技服务成效显著。截至2022年底,全市建成双创平台14家,实现县区园区全覆盖,累计孵化面积约10.20万㎡,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2个、省级科技孵化器2个、省级众创空间5个,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个、市级众创空间1个。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3家,省级技术(产业)创新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03家,市级科技创新平台200余家。

(四)金融服务稳定发展。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13家,财务公司1家,保险机构29家,证券机构4家,区域四板市场融资中心1家。共有境内外上市企业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6家,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311家。

(五)物流体系日趋完善。已有省级物流集聚区3家,其中省级物流集聚示范区2家。快递服务通达全市279个行政村及29个农村社区,实现快递服务通达全覆盖。全市现有省级冷链配送中心1个。多式联运加快发展,青龙山“无水港”海铁联运开通航线5条,2022年,出口集装箱3300余个,发运专列90列、其他班列150余班次,货运量约83000吨,为外贸进出口企业申请货运补贴300万元,节约物流成本35%以上。。

(六)电商产业不断壮大。2022年,全市新增农村电商主体119家。全市在京东、淘宝天猫、抖音、微商以及淮北特色馆等知名电商平台上的活跃店铺超3万个。濉溪县连续三年荣获省级农村电商示范县称号。已有电子商务类省级服务业集聚区2家(其中一家为省级服务业示范集聚区)。

三、融合发展试点效果显现

2021年相山经济开发区获批省“十四五”第一批两业融合试点单位,现已入驻企业248家,其中服务业企业45家,较2022年增加2家。规上服务业企业18家,占入驻服务业企业40%。园区22家企业设立研发、检验检测机构,研发投入占收入1.5%。2022年淮矿供应链科技有限公司获批省“十四五”第二批两业融合试点单位,搭建第三方综合物流管理平台“聚能物流云平台”,为我市交通运输市场主体提供公共信息和基础数据交换服务,参运公司500余家,获“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称号。依托淮矿集团铁路专线、浍河航道,开通铁水联运,2023年一季度累计完成各类货物运输638.83万吨,其中网络货运运量210.10万吨。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和主要举措

下一步将继续实施服务业锻长补短行动,加强对能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在规划设计、融合发展、示范带动、要素保障等方面深化制造和服务协同发展,推动我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更高水平融合发展。

(一)把握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向研发、设计和市场营销、售后服务两端延伸,促进先进制造业的高阶起步和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实现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

立足产业升级需求,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电子商务、总部经济、设计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找准制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共性和特性问题,特别是针对一些“将强而未强”“该强而未强”“该有而没有”的,重点加以研究分析,制定提升举措。比如,近期新一轮疫情下,企业反映突出的物流短板问题。

围绕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构建,以产业升级为重点抓强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工业设计、高端咨询、共享实验室等新业态、新模式规模化发展。

(二)借力区域协同发展政策,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等5个重点产业,加大相关产业园区建设,如电商园、物流园等,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等,绘制“鱼骨图”,建立项目库,编制招商指引,招引知名生产性服务业和数字经济企业。

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和淮徐协同发展之势,主动承接徐州高端制造业产业链转移和高端服务业的产业辐射,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现代服务业转移,着力招引服务业发达城市的金融、软件信息、电子商务、智慧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针对性承接服务业外包、工业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等产业,在产业融合发展中谋求带动发展。鼓励工业企业将研发、售后、销售服务等配套服务业落户淮北,推动制造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

(三)强化数字赋能,推进服务业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以数字赋能、创新赋能为动力,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在融合发展中拓宽服务业发展领域,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

重点围绕铝基高端金属材料、装备制造等领域,推动企业在设计、生产、管理等环节的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提升,着重在智能控制技术等关键领域以及产业链的研发设计和售后服务两个关键环节实现创新和突破,逐步提高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度和创新协同度,同时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工业设计、技术研发、服务外包、智能物流等高技术服务业,促进中高端技术服务产业群加速形成,完善装备制造智能化升级的服务体系。

发展现代物流,支持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投入与应用,打造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推进大数据、云计算,建立物流信息共享机制。

支持传统行业龙头企业利用互联网思维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向专业化平台型企业转变。聚焦重点工业领域,打造一批特色“工业APP”及5G+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全面推进“淮企上云”。推进工业企业生产线智能化改造,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数字车间和智能工厂。到2025年,培育区域型工业互联网平台2家,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5家。新建省级智能工厂2个、数字化车间10个、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8家。

(四)补齐人才短板,推进产教同步发展深度融合。对标“沪苏浙”,顶层设计,构建以政府出政策、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创新型紧缺人才引进模式,构建“5+1+1”的人才优化升级体系。一是针对我市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特点,吸引科技创新、大数据、互联网等高端人才来淮发展;二是针对生产性服务业中专业要求高、智力密集的特点,结合我市战略部署,以打造“五群十链”产业布局为契机,合理定位学校职业教育,根据服务业转型升级发展需要进行相应调整,强化专业知识教育,注重岗位业务培训,加快培养一批信息传输、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人才;三是深化产教融合,鼓励我市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深化校企合作平台,加深合作、在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基地建设、产业孵化器打造等方面多维度、多方面开展合作交流,推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采取多种形式与企业合作开展课题研究等。

办复类别:B类(印章)

联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规划发展科 

联系人:王晓雷

联系电话:0561-3198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