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经济和信息化局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重点工作安排
2023年,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决策部署,迎难而进、真抓实干、奋勇争先,奋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五群十链”现代产业体系,扎实推进经济和信息化各项工作,全市工业经济总体呈现稳中有进态势,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基础不断夯实。根据工作要求,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亮点
一是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2023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6%,居全省第7位,创近10年来全省最好位次;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7%,三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25.2%,居全省首位。“五群十链”产业累计产值增长5.6%,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58.7%,光伏制造、储能和动力电池、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及装备产业分别增长52.1%、17.9%、10.2%。
二是新开工制造业投资全省第一。新开工制造业投资增长58.9%,连续10个月居全省第1位。银邦年产35万吨新能源用再生低碳铝热传输材料项目已投入试生产;金浦10万吨/年新能源电池材料前驱体及热能综合利用项目进展顺利。
三是数字化改造加速推进。制定出台《淮北市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全力助推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联合中国信通院、羚羊平台启动数字化转型进园区活动,实现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全覆盖。濉溪经开区入选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获省专项支持2000万元。
二、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抓党的建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践行“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形成停产半停产、数字化转型等高质量调研报告10余篇。打造机关党建品牌,创新举办“年轻干部上讲台”等特色活动,建立党建和业务工作月度例会,清单化闭环式抓落实。配齐配强支部班子,指导相关支部按时完成支委会换届。
(二)抓工业运行。完善机制。按月按季定期调度,重大问题及时提请市委市政府提级调度。加强监测,月初走访、月中预测、月底盘点,摸清“家底”、研透走势、做实工作,增强分析研判的精准度、调度服务的有效性。抓主抓重。盯紧重点区域和重点监测点企业,班子成员分片联系服务,每月走访联系“全覆盖”,着力稳住工业经济基本盘。减轻负担。全面落实国家、省降本减负政策,组织开展规上工业企业成本、水电气等生产要素成本等专题调研,制定降低企业成本任务清单并会同市营商办跟踪督办,全市企业效益情况持续向好。
(三)抓项目建设。加强项目谋划。编制实施2023年工业项目投资导向计划,形成一张目录导图。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重点谋划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19个。高水准组织世界制造业大会参会工作。加强项目调度。建立新开工制造业项目调度表,分类汇总、动态更新在统、拟入统、拟开工制造业项目库,全面提升项目调度质效。
(四)抓企业培育。推进龙头企业培育。持续完善工业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分类施策扩规模。扩面“专精特新”企业。贯彻落实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扩面认定管理办法,推动一、二、三产业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全力抓好规上企业。摸排完善计划申规企业库,建立市领导联系计划新增规模企业制度,精准指导符合标准企业,提前准备台账资料,按时申报入统。
(五)抓产业发展。优化调整“五群十链”。突出发展新能源产业集群,更新储能和动力电池产业链,同步调整群、链长分工,发挥“头雁”作用、强力“双招双引”、促进上下游企业集聚和协作,新能源产业集群保持快速增长。聚焦产业研究。开展铝基高端金属材料等高成长性产业研究,梳理我市产业基础情况和融链入链方向,明确产业发展“路径图”“施工表”,推进延链补链强链,并向市委市政府专题汇报有关产业报告。提升主导产业。逐产业分析关键薄弱环节,着力引入产业带动强、亩均效益好的优质项目落地建设,主导产业全年增速全省第一。
(六)抓数字化转型。坚持高位推动。成立以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全市数字化转型发展专项工作组,顶格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协调解决相关问题。精准对接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举办软件服务、两化融合贯标、网络安全和智能制造等各类活动20场,参与企业1175家次。增强转型支撑。引进海尔卡奥斯、徐工汉云等30家全国工业互联网跨行业跨领域平台。开展通信基础设施提升专项行动,全市新建5G基站872座,累计达到3356个,实现工业园区5G网络全覆盖和工业园区固移融合“双千兆”虚拟专网建设,建成IDC机房(互联网数据中心)6处。加快企业诊断。招引诊断服务商深度参与我市数字化转型诊断,为全市130家重点规上企业出具数字化诊断报告。引导企业转型。以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为主攻方向,建立数字化改造项目库,进行分类调度。
(七)抓助企服务。联系服务重点企业。实现市、县(区)分级包保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包保服务停产半停产企业。市四大班子领导包保联系停产半停产企业,逐一现场走访、现场办公;其他生产下降企业由县区及相关部门“一对一”帮扶,集聚合力促进企业止滑回稳、恢复生产。积极兑现政策资金。努力克服财政吃紧影响,积极向上争取、及时兑现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等各类奖补资金,“真金白银”扶企业。开展供需对接。制定全市产业链供需对接计划,重点围绕融资、原材料供应、对标诊断等方向开展对接活动18场,参加企业300家次。加强企业家培训。组织开展企业家“订单式”培训和体悟实训活动,围绕企业急需的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题培训、质量提升、诚信管理体系建设等各类培训活动32场。成立市企业服务中心。挂牌运营市企业服务中心,通过系统智能算法主动画像、主动推送,“线上+线下”为企业提供要素对接、项目申报、诊断升级等方面的集成式、一站式服务。
(八)抓改革创新。深化亩均效益改革。完成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工作,优化调整评价办法,完成占地5亩以上规下工业企业亩均效益首评。建立优质企业白名单制度,推广“亩均英雄贷”金融服务,全年发放亩均英雄贷100.9亿元。开展低效工业用地处置攻坚行动。全年完成处置低效工业用地企业93家,土地4693亩,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7%。全面推进工业节能降碳。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工厂6家。开展烧结砖瓦企业生产、整改情况摸底调查,引导规范整改,达标生产。
(九)抓安全生产。强化重点行业安全督查。紧盯33家重点监控的铸造企业、纺织服装企业、人员密集型企业、民爆生产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督查,对发现的消防通道不畅、灭火器配置不够、现场物品堆放不合规、企业自查不到位、防雷器材未检测等问题,要求企业立行立改。重点开展民爆企业安全检查和应急演练。认真对我市民爆行业开展调研,专人负责每日对其重点生产场所实时监控点进行巡查,每月至少开展一次例行安全检查。联合完成2023年民爆行业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综合演练工作。扎实开展化学类企业监管。督促指导优耐德、龙溪生物、钟山新材料、金浦东郡、泰宏祥5家企业开展国内首次使用化工工艺安全可靠性论证工作。
三、2024年重点工作安排
2024年,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九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按照全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大会和全省经信工作会议部署要求,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在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持续深入推进“五群十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力争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强化运行调度,着力提速增效。切实提升站位,压紧压实县区责任,按季“赛马”亮绩,切实调动稳增长积极性,全力以赴稳增长。突出抓主抓重,紧盯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区域,紧抓新建企业入统、生产下降企业帮扶,加强情况摸排、一线调研、现场办公,摸清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增强分析研判的精准度、运行调度的有效性,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二)聚焦重点产业,着力培育动能。瞄准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及装备、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高端绿色食品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强产业调查研究,进一步谋细谋准细分行业图谱和“招商地图”,健全机制推进产业招大引强,加快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狠抓项目建设,挂图作战、倒排工期,推动中清光伏、金浦新能源等重大产业项目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以优质增量推动链式发展,确保新材料、新能源、高端绿色食品等重点产业平稳增长,“五群十链”占比稳中趋升,支撑规上工业稳中向好、稳中趋升。
(三)坚持梯次培育,着力壮大主体。完善龙头企业培育库,动态遴选培育百亿、五十亿、十亿企业,支持优势和成长型企业扩产扩能,推动产业链延伸、创新链强化、价值链提升。完善专精特新企业成长赋能体系,扎实推进“五企共育”,促进明美新能源等重点培育企业加快发展。完善规上企业培育库,盯紧培育企业设备安装调试、竣工投产、申报入统等关键节点,专人包保、靠前服务,力促银邦科技、翌光科技等新建企业尽快达规入统,尽快形成增量贡献。
(四)推进数字赋能,着力优化存量。坚持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遴选支持理士电源、力幕科技等企业实施全要素、全流程、全生态数字化改造,选树一批数字化转型“标杆工厂”,让企业“看样学样”加快“智改数转”。推进创新发展,搭平台、强攻关、促转化,鼓励和支持企业提能力、创新品精品,以创新技术、升级产品扩需求、拓市场。推进高效发展,推深做实“亩均论英雄”改革,鼓励企业通过“零增地”技改等途径对标提效,提高产出水平。
(五)深化精准服务,着力优化环境。用好全市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在项目申报、要素对接、供需活动、企业培训等方面提供专业化、定制化服务。建立常态化长效工作机制,持续做好重点规上工业企业联系服务和停产半停产企业帮扶工作,着力帮助企业解决突出困难和问题,保障企业稳定生产、平稳运营。充分发挥市企业减负办公室作用,会商协调相关部门落细落实国家和省市减税降费、降本减负等政策,大力整治涉企违规收费,用“真金白金”扶企业、增信心、稳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