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淮北市第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第JY158号《关于推动“五链”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发布时间:2024-08-15 15:46 字号:

尊敬的王相亭代表:

您在淮北市第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推动“五链”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建议收悉,经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坚持将“五链”融合作为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抓手,围绕做大做强产业、打造最优产业生态,以党建链为引领、产业链为龙头,创新链、人才链为支撑,服务链为保障,形成稳党建、聚产业、求创新、引人才、强服务的系统打法,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有力推进工业强市建设。

一、强化“党建链”引领,赋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加强产业链党委建设。探索实施“红链赋能”行动,大力推进跨县区(园区)产业链党建工作,结合“五群十链”产业实际及链长制责任体系,分类推进产业链党委建设。各产业链党委定期召开议事会议,常态一季一议、要事一事一商;全面开展调研走访,面对面收集企业诉求,一对一建立需求清单;深化问题帮办,做实交办分办、限时办理、及时反馈、监督评价各个环节。推动党建业务融合。坚持围绕中心工作抓党建,强化“四下基层”制度落实,常态化深入县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现场开展督导服务。建立民营企业家恳谈会制度,截至目前,召开民营企业家恳谈会6次,参会企业65家,收集办结意见建议95个。扎实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活动,收集并协调解决问题284个。深入开展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上半年共受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案件12件,累计清理欠款835.66万元。组织开展“淮商大讲堂”等企业家培训活动20场,参训企业1800家(次)。今年以来,开展新材料、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等重点产业供需对接活动11场,涉及企业400余家。发挥龙头企业模范引领。完善龙头企业培育库,动态遴选培育百亿、五十亿、十亿企业,支持优势和成长型企业扩产扩能,推动产业链延伸、创新链强化、价值链提升。培育壮大供应链主体,支持“链主”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开展标志性产品攻关,增强资源协同配置能力,加快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推荐申报国家“小巨人”企业、省专精特新企业64家。

二、强化“产业链”导向,助力集群发展

发展优质产业。着力放大铝基、化工等产业基础优势,发展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新能源、绿色食品四大产业,上半年签约“四大产业”项目77个。开展优质制造业集群培优工程,濉溪县高端铝基复合材料产业集群、杜集区矿山机械装备产业集群获评安徽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为工业稳增长厚植了土壤。提升主导产业。逐产业分析关键薄弱环节,着力引入产业带动强、亩均效益好的优质项目落地建设,优化调整主导产业细分领域,上半年,全市绿色食品和医药健康、新材料和精细化工、高端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9.6%,增加值同比增长17.0%。其中,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48.1%和17.0%。聚焦重点产业。瞄准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及装备、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高端绿色食品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强产业调查研究,谋细谋准细分行业图谱和“招商地图”,健全机制推进产业招大引强。上半年,全市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27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9个;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08个,其中10亿元及以上制造业项目10个。

三、强化“创新链”融合,推动产业升级

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聚焦问题导向,面向行业共性技术难题和我市主导产业发展面临的关键核心技术需求,靶向实施科技计划项目,拉动全社会研发投入27.23亿元。“煤化工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获省重点研发专项支持资金800万元,安徽紫朔环境工程等3家企业成功“揭榜挂帅”省制造业重点领域攻关任务。加强“三首”产品研发应用。在技术创新、财政金融支持和推广应用等方面给予支持,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以来,全市新增“三首”产品6个,中芬矿机“NXZ-40复合高性能浓缩搅拌一体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自主供应能力。合众机械获评工信部质量提升典型案例。加力平台载体建设。支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企业开展技术协作攻关,现有省级科技创新平台3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5家。淮北中芬矿山机器有限公司牵头,成功创建高效智能浓缩机机械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填补了我市一项空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先后落地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淮北分中心、安徽科技大市场淮北市场、安徽大学淮北技术转移中心等3个高水平服务机构。与上海交通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等省内外40余所高校院所,围绕科技创新平台、技术转移中心、中试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开展多领域、多形式战略合作。上半年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275项,交易额达14000万元。

四、强化“人才链”牵引,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引育并重。开展“招才引智高校行”活动,与中科大、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省内外重点院校联合开展“市校合作”座谈会、对接会20场,累计收到学生简历5644份,初步达成意向2225人;开展博士后工作,全市现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创新实践基地36家,先后引进培养博士后(博士)人才64人;通过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技能培训和竞赛选拔,每年新增技能人才2万人,全市现有中华技能大奖2名、全国技术能手9名、江淮杰出工匠8名、安徽省技能大奖20名。做优人才服务。加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服务,对引进来淮的博士人才,符合享受我市人才政策补贴的提供免申即享服务及时兑现相关补助、补贴,2023年兑现人才补贴5266.42万元。对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博士后人才,在职称申报、高层次人才评选、科研项目资助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推荐申报第9批省学术技术带头人3名、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1名。切实保障来淮投资者子女入学,今年以来,帮助符合条件的7家企业负责人子女办理入学。

五、打造“政策矩阵”,深化“强链育群”

集优产业扶持政策。动态调整《淮北市产业扶持政策清单》,优化升级制造业领域产业扶持政策,抢抓大规模设备更新机遇,加大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支持力度。今年以来,共向上争取制造强省建设、中小企业发展专项等政策项目42个,资金5254.46万元。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出台《淮北市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聚焦高校院所科研成果转化,持续挖掘企业技术需求,推进校企合作深度发展;《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实施意见》统筹推进科技研发平台分类管理,实现创新平台提档升级,有力推动技术攻关和科研成果转化。打造引才留才政策包。先后出台《淮北市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淮创新创业实施细则(试行)》《淮北市“人才飞地”管理办法》《淮北市科技创新券管理办法》《淮北市产业人才新政16条》《淮北市3.0版人才政策》等多项人才政策,创新实施高层次人才储备金制度,积极打造暖心引才、留才环境。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改革驱动,按照“推动‘五链’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政策建议,一是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新能源、绿色食品四大产业发展,坚持以数字化转型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实施开发区工业发展攻坚行动,推深做实“亩均论英雄”改革、低效工业用地处置,加快“腾笼换鸟”,培育“亩产英雄、效益领跑者”。二是进一步加强产业科技协同创新。加快重大科研攻关,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临涣化工园区以及淮海实业集团等领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等。完善“三首”政策引导和示范应用体系,加快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和迭代升级,结合工业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专项行动,鼓励开展设备更新。三是进一步强化产业人才支撑。鼓励和引导职业院校聚焦我市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发挥淮北师范、淮北理工等院校在创新人才、技术、平台等优势,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更多科研成果在淮转化,推动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互促发展。

以上,是我局对您建议的答复,衷心感谢您对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今后一如既往地对我们的工作给予指导和帮助。

办理类别:A类

联系单位:淮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综合法规科

联系人:冯皓

联系电话:0561—319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