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2024年工作完成情况和2025年工作计划
2024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国内经济恢复进程中的困难挑战,全市工信系统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1-11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工业投资同比增长6.6%,技改投资增长23.3%。市高新区成功创建省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
一、2024年主要工作情况
一是推动产业发展。全力打好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着力优化产业发展工作机制,加快推动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一是完善重点产业发展推进机制。聚焦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新能源、绿色食品四大重点产业,加强产业调研,摸清摸透市内链上企业生产经营情况、项目建设情况、重大项目谋划情况。二是牵头新能源产业专班。制定出台《淮北市加快推动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成立光伏制造及储能和动力电池产业招商团,精细绘制产业图谱,伊特纳新能源等项目实现投产。三是建设标杆产业集群。落实制造业集群建设政策措施,建立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库,逐群配套重点骨干企业库,构建“群—链—企”协同发展体系。濉溪县高端铝基复合材料、杜集区矿山机械装备两个产业集群获评国家、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二是推动协同创新。聚焦企业需求、市场需要、技术“卡点”,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大力实施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是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引导骨干企业持续布局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培育制造业创新中心,构建“点—链—面”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合众机械等4家企业成功获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增省级“三首”产品12个,累计培育64个;新增安徽工业精品6个,累计达45个。二是开展技术攻关。积极指导金源工贸等3家“揭榜”企业优化技术资源,完善技术团队,有序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确保按期完成省制造业重点领域攻关任务。
三是推动数实融合。围绕重点行业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规下企业数字化应用全覆盖的目标,坚持分行业、树典型、重引导,大力推进“智改数转网联”。一是加强宣传培训。分产业链组织26次培训对接活动,580家企业2050人次参加培训,组织50家重点企业和42家市直部门、园区业务骨干到上海交大等高校进行“研学体悟”,不断提高数字化转型能力。二是夯实转型基础。持续开展园区通信基础设施提升专项行动,园区固移融合“双千兆”虚拟专网投入运营,全市开发区实现5G网络全覆盖。新建5G基站972座;临涣选煤厂入选工信部5G工厂,新增省级数字化转型典型示范项目6个、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12个。三是坚持示范带动。引导支持华孚时尚、合众机械、曦强乳业、亚明电子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设备投资,积极打造数字化转型示范企业,推动细分行业中小企业看样学样,全市447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数字化改造。
四是推动绿色发展。大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积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着力加强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稳妥推进工业领域碳减排。一是开展节能诊断。依照重点用能企业用能情况摸底调查现状,制定年度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要点,有针对性开展公益性节能诊断服务,为68家企业提出节能改造措施建议84条。二是强化绿色制造。构建“国家—省—市”三级绿色工厂梯度培育机制,分层建立绿色工厂培育库,引导企业按照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等要求,开展绿色工厂创建活动。今年以来新增省级绿色工厂7家、国家级绿色工厂3家。
五是推动企业培育。坚持政策惠企、服务助企、梯度育企,着力培育壮大优质企业规模,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一是加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按照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长路径,分层建立培育库,开展集中培训和“一对一”专项辅导,今年以来,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8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2家。二是加强规上工业企业培育。动态调整更新年内计划入规企业培育库,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要素供给,每月实地走访服务,新增入规工业企业62家。
六是推动服务赋能。深入推进“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行动,全心全意当好企业“娘家人”。一是搭建政企沟通渠道。先后8次召开民营企业家恳谈会,参会企业89家,累计共梳理意见建议151个,已办结142个。深入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行动,一线收集企业需求,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问题417个。二是强化要素保障。开展“十行千亿万企”4.0版中小微企业融资专项行动,大力推广“信用贷”“技术改造贷”“专精特新贷”等金融产品,向银行机构推送融资需求企业352家,开展融资对接活动22场次,累计发放贷款34.9亿元。
二、2025年工作计划
一是全力稳定工业增长。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运行监测,加强煤电油气运等要素保障协调,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确保企业生产要素供应稳定。用好《规上工业企业产需信息汇编》,将企业原材料需求、产成品及产能等信息,“一网集成”至市企业服务中心平台,促进企业点对点精准合作。
二是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全面摸排梳理2025年工业领域计划项目,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完善重点项目包保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开工建设相关问题和诉求,督促各县区、开发区和企业加快工作进度。
三是全力推动产业发展。落实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围绕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四大重点产业,加强“链主”企业管理服务,开展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专项行动,分层次分领域组织开展实地考察、座谈交流、点对点等形式多样的产业链对接活动。
四是全力加快企业培育。扩容提质规上企业,持续跟踪产业链配套企业、新投产企业,动态更新计划申规企业库,针对性制定帮扶措施,引导有条件企业尽快升规纳统。精准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倍增行动计划,制定专精特新企业工作清单,壮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
五是全力促进数绿融合。聚焦四大重点产业,加快企业数字化改造步伐,力争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到90%。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组织数字化转型优秀案例服务商与我市数字化转型重点培育企业进行对接交流,引导企业“看样学样”开展改造。落实工业领域碳达峰方案,推动一批重点工业企业实施绿色化改造,积极稳妥推动焦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节能降碳。
六是全力优化企业服务。强化融资保障,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白名单”企业融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开展“一起益企”系列服务活动,组织企业家培训活动,举办“企业家恳谈会”等活动,营造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2025年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