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淮北市第十七届人大六次会议第JY027号《关于提升淮北市工业经济的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发布时间:2025-09-04 10:26 字号:

王昌龄代表:

您在市十七届人大六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提升淮北市工业经济的建议收悉,经研究并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办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力稳运行、扩投资、促转型、优服务,制造业发展动能不断集聚,工业经济总体平稳运行。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3%,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9%;今年1-5月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3%。

一是抓运行监测。完善工业经济运行调度体系,及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形成周监测、月调度、季通报工作机制。加强对县区工业经济的指导,千方百计稳住工业经济“基本盘”。突出抓好全市前100家重点工业企业运行监测,逐月对接淮矿股份、恒源煤电等龙头企业,做好调度服务,协调解决困难问题。重点关注生产下降企业,尤其是停产半停产企业,逐户分析产值大幅下降原因,收集企业需求诉求,常态化协调推进。动态建立入规企业培育库,加强要素保障,上半年新增入规45家工业企业,较上年同期增多11家。

二是抓项目建设。完善工业项目调度与储备机制,建立“在统未达序时、在建未纳统、计划未开工”三张清单,加快推进国安电力二期2×660MW超超临界机组、零维智能科技等在建项目,扩大工业有效投资。抓住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扶持政策窗口期,梳理摸排企业生产工艺和设备更新现状及需求,引导企业更换新设备、新工艺,提升生产效益。积极向上对接沟通,争取省厅各处室支持,认真筛查审查申报材料,针对性调研指导50余家企业,提高项目申报精准度和成熟度。2024年,累计为华孚时尚股份有限公司等争取专项资金6497万元,今年上半年申报大规模设备更新项目11个,资金额8743万元。

三是抓产业发展。印发《淮北市推进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工作方案》,围绕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及汽车零部件、绿色食品、高端装备制造及其他新材料(高岭土)四大优势产业,研究产业发展前景,选配产业发展顾问,谋划具体推进路径,凝练主导产业体系,推动优势产业加速聚链成势。1-5月四大优势产业产值同比增长6.5%,占规上工业的50.6%。加快培育绿色食品产业,建成相山经济开发区、百善食品工业园、口子产业园三大食品产业园,形成粮食加工、畜禽加工两大产业集群。粮食加工方面发挥濉溪县粮食生产大县、制种大县优势,大力推动小麦全产业链建设。旭源食品生产的淮北烫面单品线上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顺发食品结合地域特色,开发淮北羊肉汤面,市场反响热烈。畜禽加工方面依托淮北畜禽养殖优质资源,大力开展畜禽加工产业集群创建行动。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安徽神华肉制品有限公司年屠宰生猪200万头,全省领先;安徽曦强乳业集团有限公司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以食品安全为基础,以产品质量溯源为主线,通过线上开展电商直播、线下打造新消费场景的消费模式,实现线上线下流量互通,2024年产值已突破1.7亿元。

四是抓创新引领。开展全市科技体制改革调研,提出7项改革举措,覆盖科技创新领导机制、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等领域,相关内容纳入市委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淮北市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实施细则》《淮北市科技创新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7项政策,2024年全年兑现财政科技资金近4000万元。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2024年度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34家,高企总数达到380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533家,我市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固定投资增幅16.9%,全省排名第9位。围绕主导产业加快布局科技创新平台,支持企业自建或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各类研发平台。淮北翌光科技等12家企业获批省级企业研发中心,推荐通过率100%。

五是抓智改数转。持续开展重点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诊断、数字化转型进园区等活动,进一步扩大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淮海实业“多元化业务智能化综合管控平台”入选省级行业型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累计培育3家。推荐2家企业申报工业互联网安全贯标试点企业。今年已认定41家基础级智能工厂,8家智能工厂通过市级复核,已上报省工信厅进行先进级智能工厂认定,推荐5家企业进行先进级智能工厂认定。新增1个省级龙头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示范项目,9个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示范项目,1家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已开展2场化工行业数字化转型供需对接会,撮合10余家企业和服务商达成合作意向。102家企业完成一季度数字化转型测评,规上企业数字化覆盖率达85%。

六是抓品牌建设。贯彻落实《淮北市产业扶持政策清单(2024修订版)》,对获评省商标品牌示范企业,以及在知识产权诉讼、仲裁案件中胜诉的,给予相应奖补,引导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依法维权意识。加强商标品牌培育,截至目前,全市有效注册商标21686件,同比增长9.4%。安徽卓泰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等76家市场主体先后入选省商标品牌示范企业,安徽中意胶带有限责任公司等5家企业的注册商标进入省商标保护名录。强化商标品牌保护,依托淮北市酒类知识产权保护办公室平台,以本省及淮北市知名企业注册商标专用权保护为重点,政企联合开展识假辨假培训及执法检查,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七是抓服务保障。优化营商环境,围绕“企业”和“个人”生命周期,聚焦企业准入准营、工程建设项目开工等重点领域,动态拓展“高效办成一件事”应用场景,积极打造个人创业、建设项目开工等全省试点。实施入企报备制度,制定《入企检查备案表》,明确备案登记、检查出示、报送汇总等程序,部门入企检查前登记入企事由、检查时间、人员等信息,入企检查时出示《入企检查备案表》,并按照登记内容、时间开展检查工作,检查后将《入企检查备案表》报送至同级营商环境部门,有效防范以调查研究、约谈会面等名义变相执法检查。加强人才引用育留,常态化开展人才政策效能跟踪研判,根据需要及时完善、调整或清理修订政策补贴条款,研究拟制具体实施细则,加快推动人才政策落地见效。持续开展“人才淮北行”活动,鼓励淮北师范大学、淮北理工学院等在淮高校招生中扩招市外户籍学生数,积极引导高校学生留淮就业创业。降低要素成本,建成华润燃气天然气第二门站,基本满足全市管道天然气用气需求。出台《关于建立工业蒸汽价格联动协调机制的意见(试行)》,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以价格引导和协调为主要内容的工业供热价格机制。搭建对接平台,聚焦企业实际产需诉求,梳理收集规上工业企业产需信息,促进市内企业合作交流,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编制《淮北市规上工业企业产需信息汇编》,“线上”全部导入市企业服务中心服务平台,打造“产业供需”精品模块,提供企业原材料需求及产成品信息“一键查询”;“线下”印制成册,发放到所有规上工业企业,推动供需双方精准匹配。

下一步,结合您的建议意见,持续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全力抓好工业运行。强化运行监测,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监测,把握运行走势、趋势,及时解决苗头性问题。贯彻落实市领导联系服务重点规上工业企业机制,每月对接联系,每半年实地走访调研,建好企业运行监测和问题收集办理“两个台账”,清单化闭环式管理,助企协调解决实际问题。

二是全力抓好产业发展。加强产业研究,聚焦四大优势产业,深度研究产业链细分领域,进一步谋细谋准产业发展定位和“招商地图”;完善推进机制,建立工作专班,构建以专班为主体、各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推进机制,全方位开展产业布局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制定、重点招商对象梳理、联合招商活动组织、重大产业项目推进、资源要素平台建设等工作。

三是全力抓好项目建设。实行项目谋划常态化、动态化和目标化管理。滚动建立健全在统未达序时进度、在建未纳统、计划未开工项目“三张清单”,分级分档推进项目建设。紧盯年度计划投资1亿元以上的伊特纳二期、宁亿泰新型农药原药及相关产品等重点项目,实施项目全过程、闭环式服务,全力帮助解决项目进展遇到的水电气、资金、土地、能耗等问题。

四是全力抓好企业培育。健全链主企业培育库,完善增产增收、上台阶等支持政策,加强培育企业“一对一”联系服务。进一步完善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库,力争全年创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3家。动态完善新建企业、小升规企业培育库,加强跟踪指导服务,协调解决水电等要素配套,力争全年新增100家规上工业企业。

五是全力抓好企业服务。加强企业服务中心建设,以打造皖北地区企业服务标杆品牌为目标,链接打通全国中小企业服务网,“线上+线下”为企业提供要素对接、项目申报等一站式服务。持续推进“十行千亿万企”中小微企业融资专项行动,丰富融资对接线上线下模式,积极宣传推介“专精特新贷”等特色金融产品。全面研究制造业奖补政策动向,积极向上争取省级资金支持,尽快兑现市级产业扶持政策资金。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持续打造“淮商大讲堂”等培训品牌。

六是全力抓好改革创新。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优化评价体系,实施更加合理的限档规则,完善差别化政策,以正向激励政策为主,增加政策“覆盖面”。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建立技术中心重点培育名单,支持明美新能源等企业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力争全年新增不少于5家,培育鉴定省级新品精品30个左右、“三首”产品10个以上。推动数字化转型,分行业组织300家左右的企业开展供需对接活动,引导服务商与制造业企业精准对接,推动150家以上规上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