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淮北市第十七届人大六次会议第JY041号《关于更好发挥产业基础优势,加快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的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
尊敬的陈峰代表:
您好!
您在市人大十七届六次会议上提出的第JY041号建议《关于更好发挥产业基础优势,加快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的建议 》收悉,非常感谢您对我市新质生产力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改旧“育新”并举,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着力提升产业基础水平,坚定不移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
一、我市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工作情况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壮大,今年以来谋划布局我市四大优势产业(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及汽车零部件、绿色食品、高端装备制造及其他新材料(高岭土)),精准延链补链强链。
(一)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一是完善优势产业推进机制。制定实施《淮北市推进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工作方案》,组建工作专班,并积极对接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对全市主导产业开展研究。二是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质。加快传统产业向中高端、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依托链主企业,推动高端装备、医药、纺织服装产业延链补链,做优拳头产品。2024年兑现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政策奖补资金7146.4万元,现正在进行2025年市级支持制造业提质扩量政策申报,对实施技术改造的制造业企业进行奖补。三是聚焦产业融合稳链。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全市现有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7家、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2个。2024年,全市新材料、新能源产业规模分别突破400亿元、120亿元,濉溪县高端铝基复合材料获评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加强稳链保畅,今年以来,组织举办产业链供需对接等活动12场,惠及237家企业。
(二)完善产业“生态圈”。一是攻产业招商。举办淮北食品工业博览会、深淮新材料产业对接会等展会节会,推动以商招商、平台招商、基金招商,围绕延链补链强链“缺什么、招什么”。今年已签约亿元以上项目77个,其中制造业项目66个。二是盯项目建设。分类完善工业和技改、新开工和续建项目台帐,2024年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项目438个,技改投资增长20.4%、居全省第9位。全球规模最大的60万吨乙醇生产装置建成运营。三是育企业梯队。动态遴选百亿、五十亿、十亿企业,加快培育链主型企业,2024年,全市20家重点培育企业累计产值增长16%;今年1-5月,百家重点企业累计增加值增长1%,占全市规上工业85.5%,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4个百分点。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针对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举办申报工作培训会及业务培训会,邀请省工信厅和专家来淮授课,全市一百余户企业参训。现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7家、创新型中小企业308家。
(三)强化“铸链成群”。一是布局优势产业。我市深入推进谋划布局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及汽车零部件、绿色食品、高端装备制造及其他新材料(高岭土)四大优势产业,1-5月四大优势产业共有规上工业企业351家,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50.6%,其中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及汽车零部件产值累计增长20.7%。二是推动链主带头。以链主企业、领航企业为核心,带头进行产业技术攻关,以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2024年安徽华润金蟾药业有限公司“基于华蟾素药效物质的抗肿瘤一类新药Bufotlin临床前研究”等4个项目获省科技创新攻坚计划项目立项,共获省财政资金支持700万元。三是加速人才汇聚。依托安徽高等研究院淮北分院等高等科研机构及英科医疗、临涣焦化等链主企业集聚高层次人才,累计招收硕士生87名、博士生39名;在淮科技合作两院院士、国家杰青10余人。今年以来,6家企业与安徽科技学院、淮北师范大学等高校7名科技人员达成“科技副总”合作意向。
(四)强化创新引领。一是突出创新主体地位。在全省率先出台贯彻落实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的重点举措,提出13项具体工作举措和4项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举措。2024年全市科技创新指数全省排名较2023年度提升1位;全市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19.6%,居全省第2位;高产增加值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78.1%,居全省第5位。二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引进高水平科技创新服务机构、促进产学研合作等措施,促进我市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应用。目前已有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淮北分中心等3个高水平服务机构在我市落地;新建麦腾创谷等3个科技企业孵化器。与省内外40余所高校院所开展战略合作,2024年组织产学研专场对接10余场,实施产学研合作460项,同比增长46%;登记科技成果数456个。今年新增省级“三首”产品1个,累计培育66个;新增省级新产品5个,累计培育113个。三是创新服务切实有效。聚焦企业创新诉求,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需求、人才引进、创新平台搭建等实际问题。2024年完成新三板挂牌企业1家,支持企业引进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13名;全市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金额40.96亿元;为56家企业提供“人才贷”贷款支持2.27亿元。累计获批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48家,总数同比增长37.1%;其中,获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
(五)突出智改数转。一是推进设备更新改造。用好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围绕工业领域重点支持方向,开展设备更新项目储备及申报工作。2024年推荐15个工信部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专项再贷款项目,项目总投资43.9亿元,发放资金6497万元。今年指导37家企业申报大规模设备更新项目,其中13个项目已通过省级评审,力争国家资金11608万元支持。二是推进企业“智改数转”。树牢“数字化是传统产业发展新赛道”意识,大力推进“智改数转网联”。全市已实现工业园区5G网络全覆盖和工业园区固移融合“双千兆”虚拟专网。临涣选煤厂入选工信部5G工厂名录,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全省第5位。截至2024年底,共计457家规上工业企业通过省级数字化转型测评,数字化转型实现率73.5%,并列全省第1位。三是大力推广转型示范。制定出台《淮北市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开展数字化转型进园区活动,实现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全覆盖。濉溪经开区、市高新区先后入选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
(六)坚持系统谋划推动。一是完善推进机制。谋深谋实推进新型工业化推进措施,抓实工业运行、项目建设、产业发展、企业培育、智改数转等重点任务落实。二是发挥政策引力。根据《淮北市产业扶持政策清单(2024修订版)》,编制支持政策汇编服务包,以企业“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为出发点,将政策原文内容拆解成可操作的事项清单,助力企业享受政策红利,加速自身发展。三是优化企业服务。常态化开展“民营企业家恳谈会”“企业家接待日”等活动,完善与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深入实施助企纾困解难,2024年共收集解决问题439个,问题办结率、企业满意率均100%。聚焦打造诉求收集、供需对接、项目服务等特色功能,高标准建设市企业服务中心,2024年累计受理线上线下咨询诉求419条,其中408条诉求问题已得到有效解决。推广“专精特新贷”等信贷产品,2024年累计发放“专精特新贷”43.9亿元,惠及企业425家次。
二、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您所提建议,进一步优化优势产业体系,不断优化市场发展要素,更好发挥产业基础优势,培育先进适用技术,推进制造业高端化发展、数字化转型、绿色化升级,加快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
一是持续推进产业升级。坚持内培外引、“一企一策”,催生一批群主、链主企业,培育更多的专精特新企业及“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推动规上企业加速扩容,提升传统产业链供应链水平。实施开发区工业发展攻坚行动,推深做实“亩均论英雄”改革,推进低效工业用地处置、“低产田”改造,加快“腾笼换鸟”,培育“亩产英雄、效益领跑者”。
二是持续推进创新引领。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促进产学研协同,推动更多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支持企业实施产品迭代、质量升级,培育创建更多淮北智造的“三首产品”、高端化和定制化产品。
三是持续推进数字赋能。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坚持以数字化转型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建设5G全连接工厂,打造“5G+智能制造”应用场景,培育以用户需求为牵引的“制造商+服务”“产品+服务”智能制造产业生态。
四是持续推进节能降碳。加快工业领域工艺革新,推进煤炭、电力、建材等行业的全流程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帮助传统产业再造新优势。推进绿色工厂、产品、园区、供应链“四位一体”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不断降低发展“含碳量”、提升转型“含绿量”。
五是持续推进发展生态。推进政策直面企业、直达快享,不断提高企业争取精准度和命中率。搭建对接合作平台,推进重点产业链上下游合作配套。升级建设市企业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要素对接、项目申报等一站式服务。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
再次感谢您对我市更好发挥产业基础优势,加快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相关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产业发展科 李家俊
电 话:3192112,19156119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