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淮北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0032号提案《关于聚焦实体经济助力淮北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
民建市委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聚焦实体经济助力淮北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提案收悉,现就工业经济发展有关内容,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力稳运行、扩投资、促转型、优服务,制造业发展动能不断集聚,工业经济总体平稳运行。2024年,全市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9%。
一是持续落实制造业支持政策。2024年向上争取制造强省建设系列政策、中小企业发展专项政策项目44个、资金5446.5万元,重点支持企业技改投资、增产增收,“真金白银”扶企业。兑现2023年度市级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政策111个、资金7146.4万元。抢抓国家政策机遇,积极帮助企业争取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项目资金,华孚10万锭智能纺纱项目(三期)等4个项目获得6497万元资金支持,占全省的6.5%。目前正在开展2024年度市级政策奖补资金申报工作,力争9月底前兑付到位。
二是鼓励企业智改数转。持续开展重点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诊断、数字化转型进园区等活动,进一步扩大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淮海实业“多元化业务智能化综合管控平台”入选省级行业型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累计培育3家。推荐2家企业申报工业互联网安全贯标试点企业。今年已认定41家基础级智能工厂,8家智能工厂通过市级复核,已上报省工信厅进行先进级智能工厂认定,推荐5家企业进行先进级智能工厂认定。新增1个省级龙头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示范项目,9个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示范项目,1家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已开展2场化工行业数字化转型供需对接会,撮合10余家企业和服务商达成合作意向。102家企业完成一季度数字化转型测评,规上企业数字化覆盖率达85%。
三是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印发《淮北市推进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工作方案》,围绕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及汽车零部件、绿色食品、高端装备制造及其他新材料(高岭土)四大优势产业,研究产业发展前景,选配产业发展顾问,谋划具体推进路径,凝练主导产业体系,推动优势产业加速聚链成势。1-5月四大优势产业产值同比增长6.5%,占规上工业的50.6%。推动陶铝产业重组,举办陶铝项目签约仪式和座谈会,战略投资者完成增资入股,进一步明确陶铝产业化发展路径。印发2025年光储产业集群建设要点,组织开展光伏建筑一体化重点企业供需对接等活动,我市获评2024年度全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发展贡献度评价B类地市。
四是做优企业服务保障。编制《淮北市规上工业企业产需信息汇编》,“线上”全部导入市企业服务中心服务平台;“线下”印制成册,发放到所有规上工业企业。组织开展相山跨境电商产业园与工业企业资源对接、重点工业企业走进口子、矿山机械技术设备交流、伊特纳能源光伏建筑一体化专场对接、工业企业产品走进超市等13场供需对接活动,推动供需双方精准匹配。加强市企业服务中心建设,定期发布用工、融资、产需等需求。宣贯惠企政策,编印《淮北市惠企政策白皮书》,推动规上工业企业政策咨询服务全覆盖。
1-5月,受煤电行业下行影响,全市规上工业低位运行,但制造业发展总体势头较好,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3%。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您的建议内容,进一步稳存量、抓增量、优服务,落细落实支持政策,持续引导企业智改升级,精准助企纾困解难,坚定不移稳定工业经济,推动实体经济做大做强,力争全年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
一是全力稳增长。突出抓好前100家重点工业企业监测分析,加大对接力度,帮助企业采取有效措施稳产增产,切实稳住工业经济基本盘。紧盯60家年内计划新建申规企业,靠前服务保障,推动尽快投产贡献。千方百计稳定制造业增长基础,着力收窄酒饮料、有色金属等行业降幅,推动化工、电子信息等行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持续提高制造业增加值占比。
二是全力扩投资。聚焦优势产业、组建招商专班、紧盯重点区域、强化招商推介,推动更多项目签约落地,为全市转型发展增添新动能。制定出台基金支持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基金考核评价管理办法,规范产业基金“募、投、管、退”全周期管理,全面增强产业基金引导作用,推动产业投资项目尽快签约。落实重点项目建设“四项”工作机制,深入实施重大项目前期攻坚,加快推进国安电力二期2×660MW超超临界机组、零维智能科技等在建项目,积极扩大工业有效投资;加快完善先导铝合金铸造、融汇化工、瑞柏40万吨醋酸系列产品、淮矿集团20万吨醇基新材料、龙波铜铝复合材料、英科电动轮椅等项目前期工作,推动尽快开工。
三是全力促转型。积极培育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及汽车零部件、绿色食品、高端装备制造及其他新材料(高岭土)四大优势产业,研究产业发展前景,选配产业发展顾问,谋划具体推进路径,凝练主导产业体系,推动优势产业加速聚链成势。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支持重点企业与上海交大、北科大等高校院所合作,打造优质创新平台,力争全年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培育“三首”产品10个以上。强化数字赋能,深入推进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培育“制造商+服务”“产品+服务”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力争全年新增智能工厂5个,培育“5G+智能制造”应用场景2个。
四是全力优环境。加快推进开发区“人事薪酬”“管委会+公司”“亩均论英雄”“标准地”等系列制度改革,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功能配套,提高承载能力,为工业经济增势赋能。用足用好“企业家接待日”“访企入村”平台,优化升级为企服务中心,加快兑现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贯彻落实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加速推进拖欠企业账款清欠,清单闭环解决企业困难问题,全面提高行政质量和效率。持续优化服务供给,系统研究推进水、电、气、蒸汽、物流等生产要素降成本,积极打造生产要素价格洼地,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提高综合竞争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