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淮北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0137号提案《关于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
尊敬的政协委员:
您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淮北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137号提案已收悉,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现将《关于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建议》的相关办理情况回复如下:
一、深化梯度培育
一是分层建立培育库。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扩面政策出台后,市工信局会同发改、住建、农业农村等部门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广泛动员符合条件的一、二、三产企业申报。培育方面,分层建立了全市重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其中“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入库8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入库30家。2024年,全市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达到42家,总量同比增长17.6%。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9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家。
二是完善专精特新发展政策。落实《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构建“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的梯度培育机制。修订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对新认定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当年有流动资金贷款的,按照同期贷款银行市场报价利率给予最高100%贴息;对新认定的省专精特新企业,最高给予20万元的一次性奖补。
三是强化专精特新服务。依托市企业服务中心,提供包含政策服务、项目辅导、供需对接等在内的综合式“一站式”服务,打造“淮商大讲堂”“企业家培训”“项目辅导”等培训平台。2024年,先后10余次邀请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联盟、合肥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多位领域专家为企业量身定制专题讲座,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亩均效益、数字化转型等多个领域专题培训共计5场,惠及专精特新企业156家次。
二、坚持创新引领
一是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在全省率先出台《淮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安徽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实施方案》重点举措的通知》,提出13项具体工作举措和4项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举措。在文件出台过程中,市科技局多次赴企业开展实地调研,并召开工作座谈会,征求安徽理士电源技术有限公司等专精特新企业意见建议最终形成文件由市政府办名义印发。
二是引导专精特新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安徽紫朔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淮北合众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等两家专精特新企业获2023年省科技奖三等奖;安徽华润金蟾药业有限公司、人良生物科技(安徽)有限公司等两家专精特新企业获2024年省科技创新攻坚计划项目立项,共获省财政资金支持500万元;开展2024年淮北市自主立项类科技计划项目,共计立项高端绿色食品、新能源、新材料及医疗卫生等重点产业领域项目66个。
三是科技人才加速汇聚。依托安徽高等研究院淮北分院集聚高层次人才,累计招收硕士研究生87名、博士研究生39名。2024年,依托高校院所为企业选派首批省级“科技副总”21名。今年以来,6家企业与安徽科技学院、淮北师范大学等高校7名科技人员达成“科技副总”合作意向。在淮科技合作两院院士、国家杰青10余人,集聚了一批契合产业发展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三、实施精准服务
一是畅通专精特新融资需求。开展“十行千亿万企”中小微企业融资专项行动,线上依托市企业服务中心网站,展示银行机构特色金融产品。线下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召开2025年政银企对接会,针对不同企业提出的需求,银行机构提出定制化的金融服务方案,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思路。畅通专精特新企业资本市场融资渠道,推荐润岳科技等7家专精特新企业在省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入板培育。共享专精特新“白名单”机制,及时推送给金融机构。截至2024年末,全市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41.41亿元,同比增长1.54%,当年共向425户次专精特新企业累计发放贷款43.88亿元。
二是多方位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积极落实普惠小微政策,加大对首贷、信用贷和中长期贷款的支持力度。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充分利用淮北市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市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精准匹配、灵活满足中小企业信贷需求,减轻中小企业抵押担保和资金周转的压力。以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为抓手,努力为初创期、成长期科创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金融服务。搭建“人才贷”企业库,截至4月末,已累计向各类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人才团队企业发放信用贷款142户次、金额5.74亿元。常态化开展银企对接服务,今年以来,围绕转型发展、民营企业等召开专题银企对接会9场,510余人次、190余家企业参加,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不断优化。3月6日举办金融支持淮北高质量转型发展合作交流会暨金融人才淮北行专场活动,60余家金融机构参会,达成融资意向120亿元;5月8日举办“碳信用账户”平台上线启动暨碳资产管理专题培训会,率先在全省上线启动“碳信用账户”平台,22家企业与银行达成了碳账户挂钩贷款合作意向,意向金额近10亿元。
三是积极扩大政策性担保作用。为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增信作用,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建立了以省再担保体系为依托、覆盖全市的较完善的担保服务体系。一是深化政银担合作,新型政银担业务持续推进,去年以来累计为制造业企业等市场主体担保金额58.38亿元;二是强化政策支持,财政为担保贷款风险补偿738.78万元,担保费补贴327.68万元;三是提升服务质效,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对制造业企业维持不高于1%的担保费率;四是积极主动对接企业融资需求,今年以来平均担保费率0.89%,截至2025年4月末融资担保在保余额108.85亿元,同比增长10.99%,为企业担保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