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淮北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0143号提案《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助力“五宜”幸福淮北建设》办理情况的答复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发布时间:2025-09-09 09:27 字号:

尊敬的孟兰委员:

您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淮北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143号《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 助力“五宜”幸福淮北建设》提案已收悉。市工信局立足职能定位,以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为着力点,全力服务 “五宜” 幸福淮北建设。现将今年以来有关工作和建议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强化引导培育,助力企业练好发展 “内功”

一是加强教育培训。打造“淮商大讲堂”“长三角对标学习”培训平台,邀请长三角地区知名企业家、高校教授等开展专题讲座 31 场,内容涵盖数字化转型、精益管理、资本运作等领域,参训企业家超 2000 人次。突出培训重点,今年以来,着重加强青年企业家培训,举办“相城薪火·淮商菁英”培训活动,与安徽大学、安徽工商管理学院,围绕宏观经济环境、营销策略等主题联合举办培训班2期,参加培训270人次,推动青年企业家开拓视野、更新理念。二是多渠道增加企业融资供给。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工作,全面摸排小微企业经营状况和融资需求,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在淮北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落地见效。出台《淮北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推进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工作评价办法》,安排1亿元的市级财政资金进行激励,调动银行机构积极性,进一步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在地方金融工作协调机制下,组建重点项目融资服务工作专班和金融人才库,按周调度,及时掌握重点融资项目的进展情况,帮助县区、市县两级国有企业谋划项目,努力提升项目融资的精准度。专班已向各银行分别推送203个重点融资项目、119个谋划项目。截至目前,全市各银行已对接重点项目257个,授信金额合计138.36亿元,累计发放贷款61.51亿元。三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贯彻落实<安徽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实施方案>重点举措》,建立高新技术企业、领军企业培育库,持续推进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2025年,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0家,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400家。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瞄准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集团,招引科技人才团队、科技创业人才、成果转化项目、技术转移机构等来淮创新创业,培育发展科技产业。

二、双轮驱动引育并举,夯实企业人才队伍根基

一是建立完善人才机制。常态化开展人才政策效能跟踪研判,根据需要及时完善、调整或清理修订政策补贴条款,研究拟制具体实施细则等。同时,引导民营经济组织发挥企业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支持企业开展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夯实技工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作用,建设全省技工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加快建立产教融合、工学一体的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等,以期使我市的人才政策措施更好地引导民营经济组织建立健全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二是大力引育科创高端人才。贯彻落实省“4.0版”、市“3.0”人才政策,主动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发展,支持“人才飞地”、院士工作站建设,鼓励企业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在外建立研发飞地,2025年争取柔性引进高校科研院所和领军企业科技人才10名以上。三是支持科技人才团队在淮创新创业。落实《淮北市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淮创新创业实施细则(试行)》。2025年招引培育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8个以上。

三、多维施策,厚植企业健康发展沃土

一是多举措完善融资政策保障。落实落细金融支持制造业、园区、科创企业政策,先后出台《淮北市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若干措施》《金融支持淮北市园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淮北市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企业的若干措施》,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制造业贷款规模、优化园区金融服务、推进科技“首贷”行动。深化绿色转型金融改革,围绕碳信贷、碳保险、碳债券等,探索转型金融产品与发展体系,形成《淮北市绿色转型金融产品创新与发展模式研究》报告,通过丰富转型信息披露体系、搭建信息共享交流平台、发挥财政补贴激励作用等进一步支持转型金融发展。二是多方位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积极落实普惠小微政策,加大对首贷、信用贷和中长期贷款的支持力度。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充分利用淮北市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市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精准匹配、灵活满足民营企业信贷需求。以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为抓手,努力为初创期、成长期科创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金融服务。5月末,全市签署“共同成长计划”协议企业342家(去重),授信额度90.56亿元,贷款余额57.24亿元。搭建“人才贷”企业库,5月末,已累计向各类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人才团队企业发放信用贷款143户次、金额5.75亿元。常态化开展银企对接服务,今年以来,围绕转型发展、民营企业等召开专题银企对接会10余场,近600人次参加、200余家企业参与,企业融资环境不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