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淮北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186号提案《关于进一步优化提升经济发展环境,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发布时间:2025-09-15 08:03 字号:

尊敬的政协委员:

您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淮北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186号提案已收悉,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现将《关于进一步优化提升经济发展环境,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建议》相关办理情况回复如下:

一、全市民营经济总体概况

2025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市民营经济运行呈现企稳回升向好态势。

(一)规模稳步扩大。2025年以来,全市新增私营企业5811户,新增个体工商户24006户,累计共有私营企业48620户、个体工商户181923户。全市565家规上民营工业企业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的87.3%,增加值占比39.8%,增加值同比增长2.3%,上拉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0.8个百分点。

(二)贡献稳中趋升。1-7月,民营经济实现税收超60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量的65.4%;民营企业进出口总值35.8亿元,占我市进出口总值的61.3%。民营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

(三)科技创新成效显著。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民营企业集中了95%的专精特新企业及95%的高新技术企业,2024年,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2家,增幅达25.5%,2025年入库培育112家。合众机械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实现新突破。新增2025年省级新产品12项,入选数量全省第7。新增省级“三首”产品7个、累计达到72个,创新能级持续提升。

二、发展民营经济工作推进情况

(一)建机制、强对接,夯实民营企业发展信心

一是健全政企沟通长效机制。完善包保服务机制。市领导包保联系全市100家重点工业企业,县区、开发园区领导落实分级包保责任,确保实现规上工业企业联系服务“全覆盖”。推行 “企业服务员” 制度,由全市12名“企业服务员”联系服务118家重点规上工业企业。加快诉求办理。建立企业诉求 “收集—分办—督办—反馈” 机制,对市领导联系服务企业、“新春大走访”“企业服务员”等收集的问题,实行每周调度,督促相关部门尽快办结,确保 “事事有回音”。今年以来,累计收集企业诉求问题745个,已办结713个,正在推进办理32个,办结率保持90%以上。搭建政企交流平台。通过“企业家接待日”现场听取意见,解决企业困难诉求,增强民营企业的话语权、建议权。今年以来,共举办“企业家接待日”5期,接待企业14家次,收集企业诉求16个,已办结16个。

二是完善政策直达快享机制。精准匹配惠企政策。归集人社、税务、发改、科技、工信等涉企信息,推进水、电、气等社会数据汇聚共享,大幅提升“免申即享”政策事项覆盖率。资金兑付高效直达。打通皖企通、财政涉企系统、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和“免申即享”平台数据通道,打造“四网融合”兑付体系,将审批流程压减至“数据比对-意愿确认-拨付到账”3个,办理时限压缩60%。截至目前,全市共上线惠企政策842条,其中“免申即享”政策745条,占比88.5%。今年新上线免申即享政策53条,累计兑付政策资金4913.8万元,惠及企业340家次。

三是强化要素对接保障。推进供需对接。编制规上企业产需汇编,收录581家规上企业的2400种产品、1800项采购需求。举办“重点工业企业走进口子”等系列对接活动17场,覆盖企业339家,产需对接成效显现,全市工业产品销售率99%,高于全省平均1.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聚焦要素成本。加快推进降低企业水电气等生产要素成本。加速绿电直连项目落地,提升电网稳定性。持续加强企业用能管理水平,对用电价格较高的企业开展用能诊断,实行“一企一策”,提出降低用电成本措施,提升企业用能管理水平。加快供热优惠政策落地,积极与中利电厂磋商,将阶梯电价优惠方案确定并落地实施。积极与省能源局、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对接,协调推动“凤阳-蚌埠-宿州”段天然气管道项目和苏皖豫输气管道工程项目尽早开工建设。

(二)解难题、优服务,激活民营经济发展动能。

一是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建立小微企业融资协调专班机制。印发《关于成立淮北市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工作专班的通知》,开展常态化市级联系对接,协助解决基层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截至7月底,全市库内企业209508家,已走访209508家,“走访清单”覆盖率100%。形成“申报清单”24225家,纳入“推荐清单”21883家,融资需求推荐率10.44%。推荐清单内获得授信企业户数21404家,推荐清单企业授信率97.81%,总授信金额366.3亿元。深化政银企合作。迭代升级企业服务中心平台,全面优化网站建设。升级“金融服务”平台,汇聚15家金融机构28项特色产品,今年以来,累计举办银企对接活动15场,促成融资合作10.5亿元。建立“白名单+精准对接”融资服务模式。针对专精特新、“亩均论英雄”企业建立白名单,定期向金融机构推送需求。截止7月末,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获贷户数158户,余额48.51亿元,累计发放38亿元。

二是强化民营企业人才支撑。注重引才留才。常态化收集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实时更新企业岗位信息,累计帮助872家次企业发布岗位需求3290个。开展重点企业技术人才需求情况调查。向各重点企业发放《2025年淮北市重点企业人才需求紧缺调查问卷》。开展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工作。依据《关于开展高层次人才分级分类认定及安家补贴发放工作的通知》,2025年以来,新增B类4人、C类人才2人、D类人才68人、E类人才587人。打造优质培训平台。举办“相城薪火・淮商菁英”领航班培训活动5期,培训人员超400人次,不断提升青年企业家能力素质。落实全市“蓄力赋能工程”专题培训计划,与市委组织部联合筹办上海交大提升企业家能力素质培训班。邀请长三角地区知名企业家、高校教授等开展数字化转型、精益管理等专题讲座31场,超2000人次参训。

三是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开展“企业高校行”活动。2025年以来,我市与高校科研院所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223项。组织8家企业赴中国矿大、西安交大对接科技成果,2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龙波电气与北京科技大学“铜铝复合材料项目”在淮落地转化,安徽国援、淮北万特等5个合作项目成功签约。深化徐淮合作帮扶。帮助濉溪县联系徐州市开展孵化载体调研活动,组织6家企业参加徐州市科技局举办的中国矿大科技成果对接会。新增沪苏浙高校产学研合作80项,技术交易额3226万元。江苏星火众创在市科创中心新建1家孵化器。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在相山区新建1家孵化器。推进科教融汇。获批2025年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和科研攻关项目19项,同比增长5.5%,我市四大优势产业领域项目占比73.68%。积极面向企业、高校开展宣传推介,储备2026年项目22个。

四是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培育专精特新。完善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分层建立培育库,通过批量培训和“点对点”辅导实现培育企业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创新型中小企业308家,省专精特新企业194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家。建立高企培育库。摸排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潜力。深入县区(园区)调研企业,宣传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政策,积极协调各单位解决申报过程中存在问题。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80家。推动数字化转型。开展网络基础提升服务专项行动,园区固移融合“双千兆”虚拟专网建成运营,累计建设5G基站4553个,实现全市6个省级工业园区5G全覆盖。分级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建成淮北矿业、恒源煤电、淮海实业等3个省级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华孚时尚等7家企业建成企业级平台,淮北矿业“煤炭安全生产智慧管控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应用”入选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应用案例。

五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项目政策宣传。构建“政策直达+精准解读+快速兑现”服务体系,编印《淮北市惠企政策白皮书(2025年版)》,发布推送9个部门惠企政策201条,累计举办政策宣讲38场,覆盖企业2300余家次。加大资金争取力度。聚焦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国家重点支持领域,积极开展项目谋划储备,争取资金支持,2025年累计争取“两重两新”项目资金8.3亿元。积极对接国家工信部、省工信厅,已争取省级项目资金6661.7万元。完善重点项目储备。依托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立吸引民间资本投资重点领域市级项目库,重点在交通、能源、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等基础设施补短板领域,常态化向民间资本推介重大项目。截至目前,我市通过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已公开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35个,总规模349.3亿元,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的项目1个,总规模26.3亿元。

(三)优环境、强保障,护航民营企业稳定发展。

一是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深入贯彻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严格落实“非禁即入”要求,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建立健全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案例排查工作机制。根据各相关单位自查情况,截至目前,我市未发现违反有关规定的情况。深化市场准入登记便利化改革。在市场准入、市场退出等方面持续压减材料,优化服务流程,不断深化“证照分离”“照后减证”改革,深化行政许可审批改革,落实生产许可证改革制度。推动企业账款化解清偿。组织开展全市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和工业企业问题摸排和专项治理,及时掌握投诉线索办理进展情况,推动拖欠账款加快清偿化解,推动拖欠账款加快清偿化解。

二是规范涉企行政执法。健全涉企行政执法长效机制。紧盯重点问题、重点领域、重点地区,聚焦纠治执法乱作为等四类突出问题,指导县区、市级行政执法部门梳理问题清单,制定整改措施,健全长效机制。建立17家行政执法监督联系点,聘请35位特邀行政执法监督员,借助社会外部力量,延伸执法监督触角。持续开展入企行政检查备案。截至7月底,全市共有51家单位开展入企行政检查备案1282次,其中部门联合抽查112次,回访企业入企检查满意率达94%。

三是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树立先进标杆。市委、市政府每年度召开推进招商引资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会上表扬通报每年为淮北市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做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优秀企业代表,并为通报表扬对象颁发奖牌。加大宣传力度。在《淮北日报》《淮北新闻联播》、“淮北发布”公众号等主流宣传平台开设“促进两个健康,壮大民营经济”专栏,宣传展示优秀民营企业,树立民营经济领域先进典型。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优化营商环境。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不折不扣落实中央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31条意见及省、市若干措施,深入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贯彻落实《淮北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做实政策支持、做好法治保障、做强要素支撑,真心实意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狠抓企业培育。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重点关注“工业六基”领域,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成长一批、壮大一批”的原则,更新专精特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库,引导优质中小企业入库培育,力争全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专精特新企业30家以上。深化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领军企业培育库,完成全年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备案工作。

(三)强化要素保障。开展供需对接,持续搭建重点产业链、单个企业专题等多形式对接平台,举办企业技术需求等对接活动10场以上,组织企业前往徐工集团学习交流,对接合作意向。健全金融服务保障,常态化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实施“十行千亿万企”融资专项行动5.0版。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鼓励金融机构扩大民营中小微企业“首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款规模,推广“亩均贷”“专精特新贷”“技改贷”等特色金融产品。

(四)加强科技创新。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支持重点企业与上海交大、北科大等高校院所合作,打造优质创新平台,支持企业高端产品重点攻关和应用示范,围绕标志性产品引领争先,鼓励久江能源等企业开展新品研发、争创省级新产品,支持龙波电器等5家企业申报省级工业精品,力争全年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培育“三首”产品10个以上。

(五)推动数字赋能。培育“制造商+服务”“产品+服务”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力争卓越级智能工厂实现突破,培育“5G+智能制造”应用场景2个,加快推进淮北市与省铁塔公司合作协议签约前期工作,部署开展“信号升格”暨“双千兆提升”专项行动,全年新建5G基站800座以上,不断提升网络覆盖质量和服务水平。积极推广中小微制造业企业软件服务包。

衷心感谢您所提出的宝贵意见,希望您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我市民营经济的发展。